一、校区概况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是北京理工大学按照“高起点、高水平、强特色”办学标准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的“双一流”、极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特区,对外统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校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最前沿、珠海国家高新区核心创新带,毗邻广深、直连港澳。珠海校区占地约5000亩,已建成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坐拥2000亩原生态森林、300亩湖泊湿地,古荔成荫、白鹭翩飞、景色怡人。
01打造北理工“南方人才高地”
坚持“一流引领一流”,全柔结合建设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广泛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延安精神”“特区精神”为引领,培养高素质、强潜力、宽视野、国际化的领军领导人才,构建湾区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02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学科高地和创新高地
珠海校区规划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规模2万余人。珠海校区按照“优势延伸服务产业、湾区特色贡献增量、基础学科强化支撑、前沿交叉孵化方向”的总体思路,建设智能制造、仪器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信息科学、未来交通、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医学工程、社会科学等卓越学科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学科高地和创新高地。坚持传承根脉、依托优势,构建富有湾区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共建在珠中央高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校区,打造北理工国际合作的“桥头堡”和在粤港澳大湾区办学的“大本营”。
二、能源交通学域简介
能源交通学域围绕未来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交能融合实现零碳交通的交通领域重大变革这一战略需求,通过清洁能源促进海陆空大环境的联动发展,并利用智慧能源加速环境的低碳化转型,致力于发展零碳、智能、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的新型交通系统,建设“智能立体,交能融合”为鲜明特色的交通运输学科。全力构建学科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产教科融合等全要素的系统工程,为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交通融合发展战略需求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三、研究领域与方向
1.先进能源材料与智能电池创新方向
该研究方向专注于绿色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前沿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面向高能量密度电池新体系的构筑、电池安全性能的改善、功能器件的设计开发需求,聚焦多电子高比能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与结构器件、绿色电池资源化再生、智能电池及信息能源融合交叉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各种原位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研究在电化学过程中的储能机理问题,实现新型储能系统设计开发及智能化安全防护管理等应用。
2.碳中和科学技术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集聚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开展碳中和领域的创新研究,推动碳中和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助力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成为双碳国际舞台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主力军,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预期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碳中和研究基地,建成国内碳中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打造“战略政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交流合作”为一体的碳达峰、碳中和全链条创新和闭环服务体系。
3.低空跨域多栖平台动力推进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围绕低空跨域多栖平台和装备的动力推进系统开展研究和应用,围绕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需要,聚焦两栖跨域海洋装备、动力推进系统、无人海洋探测与作业、高性能流体仿真自研软件、高性能流体实验测量技术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先进低空跨域多栖平台动力推进技术“基础科学-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和低空经济,助力谋划海岸带开发?;ば赂窬?。
4.智能电动载运装备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未来载运工具“零碳、无人、多栖”的三大颠覆性技术主线,依托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国家2011计划)等国家级平台,开展电动载运核心装备的前沿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以打造国际一流的智能电动载运装备研发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聚焦高比能高安全动力电池、新一代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电力电子与驱动、清洁能源与动力、车联网与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发,并积极推动产业化应用,为实现交通强国梦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5.高效催化与能源转换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致力于能源转化催化材料、太阳能转化相关材料、能源存储材料与器件和高分子材料的能量吸收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针对能量转化与储存中存在的科学及工程问题,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催化材料以及能量存储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应用于相关工程实践。
6.智能制造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发展需要,重点围绕能源交通、航空航天领域的制造基础问题,建设智能加工、智能检测、智能装备、智能装配、智造系统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优先发展复合材料连接、飞机高电磁性能装配、表界面测量与表征、智能检测与智能传感、微纳/原子装配与检测等新型交叉方向,为机械工程、智能制造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提供支撑,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与实验重要基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产业经济发展。
7.智能移动装备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瞄准新域平台设计、人机协同智能决策、多域低空交通协同以及类人智能感知等核心理论与技术,研制具有类人智能水平的移动作业平台,实现人车高效能协同作业。
8.车能路云融合技术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的国家战略,围绕汽车、能源、交通和通讯四维一体构建高度智能化、高度网联化、高度信息化的全新交通生态前沿,致力于“车能路云一体化”融合协同发展研究,抢占新机遇,开展智能协同、能量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交叉学科方向的关键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9.高分子与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按照珠海校区“优势延伸服务产业、湾区特色贡献增量、基础学科强化支撑、前沿交叉孵化方向”的总体思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新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学校“双一流”发展的使命任务,以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导向,研究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及稀土功能材料等系列新材料,开展在光伏新能源、电池隔膜、生物医药大健康、纳米复合材料及稀土功能材料、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环境治理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及产业化。
10.高密度能量存储与转化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及未来清洁能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高密度能量存储与转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工程化开发,重点研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存储特征的固态电池和新能源材料技术、高密度能量存储的安全感知与控制技术以及具有高能量密度转化特征的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等前沿技术。
四、招聘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
五、招聘岗位
全面实行“预长专”人事聘用制度,包括预聘助理教授、预聘副教授、准聘教授、长聘教授、特聘教授、杰出教授/讲席教授岗位。申请人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恪守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等职业道德规范。具体条件如下:
01杰出教授/讲席教授
国际重要学术奖项获得者、两院院士、海外著名高校讲席教授等;在校区重点建设学科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成就,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广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
02特聘教授
学术造诣高深,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重要学术成就,具有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能够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的学术领军人才。
03长聘教授
创新发展潜力大,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突出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带头人。
04准聘教授
○年龄条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教育和工作资历条件:应具有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原则上有3年(连续36个月)及以上海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等工作经历,在海外知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者,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
○学术水平条件:已取得一定学术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已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学术成果,具有独立发展学术方向的能力和突出的学术发展潜力。
05预聘副教授
○年龄条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教育和工作资历条件:应具有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一般应具有不少于2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国内博士后,近五年须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历。
○学术水平条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创新构想,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
06预聘助理教授
○年龄条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
○教育和工作资历条件:应具有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一般应具有不少于2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国内博士后,近五年须有独立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经历;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海外高校的优秀应届博士可择优录取。
○学术水平条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创新构想,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
六、福利待遇
01薪酬待遇
○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对于高端领军人才或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拔尖人才可一事一议;
○享受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02科研支撑
○根据不同岗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40-300万元;
○全方位帮扶人才,支持申请各类人才项目、基金资助,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强化全周”期人才成长支持机制;
○提供重大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应用研究实施平台、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创新研究平台、科研成果孵化平台等优质的平台资源;
○提供科研办公用房;
○提供博士、硕士生等专项指标。
03福利保障
○享受人才公寓或住房补贴等住房保障;
○协助办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符合条件者可享受落户、安居、社保、医疗、出行、出入境等多项优惠政策;
○配套有公办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珠海),全力满足教职工子女小学及初中阶段入学需求;
○学校设有专人负责人才服务工作,为各类人才落实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人才配套服务。
04发展前景
珠海校区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朝着一流大学校区建设目标奋勇前进。崭新蓝图、全新机遇,为各类人才圆梦湾区提供广阔平台。
○注:以上福利待遇供参考,具体以最新正式文件和合同为准
七、联系我们
请应聘者将个人详细简历(含教育与工作经历、研究方向、学术成果等)发送至能源交通学域邮箱nyjtxy-rs@bitzh.edu.cn,同时抄送至校区高层次人才办公室邮箱rcb@bitzh.edu.cn,请将邮件标题命名为“本人姓名+应聘岗位+专业领域”,可同时附上其他成果证明材料。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路老师
联系电话:+86-756-3835079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能源交通学域办公室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86-13726242496
诚邀全球英才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招聘信息长期有效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8p7niex43pylxrt26vhsq